2012年11月16日

【返璞歸真,曠世壓軸 - 布雷利來台音樂會有感】
















為什麼是他?



在布雷利尚未來台前,我曾想過,為什麼德布西音樂節的壓軸音樂會安排的不是帕斯卡.羅傑,也不是鄧泰山,而是一位從未到過台灣、在台灣知名度等於零的鋼琴家?然而在經過將近一個月對他每張唱片的仔細聆聽,研究他的音樂歷程,讓我越加期待他的到來,也向許多的朋友推薦他的首場來台音樂會。而今晚的音樂會更完全應證了我之前對他的看法:布雷利是個不世出的鋼琴奇才!!



芳香四溢、抒情迷人的德布西


一開場,帥氣逼人的鋼琴家登場,彈的是德布西生平最可愛的小品「兒童天地」,不可諱言,這樣的反差的確讓我有些許的不適應。然而獨到的詮釋方式以及音色卻一再地打破我對這童真小品的印象,布雷利的觸鍵有種特殊的魅力,這是我在任何一位鋼琴家身上都沒看過的,他的音色跟鄧泰山類似,然而卻又多了一種優雅的別緻。我曾說過鄧泰山的音色如同蕭邦的作品,是「花叢中的大砲」。然而布雷利的音色就像玉蘭花香,近嗅濃烈、遠聞芬芳。

而仔細觀察他的觸鍵,可明顯聽到他運用了弦樂中揉弦的技巧,在每一個強調音之中幾乎都用揉弦似的觸鍵來表現音色。事實上這樣的觸鍵手法極為抽象,因為鍵盤樂器不似弦樂那樣可以直接調整按壓琴弦的方式來改變音色,但布雷利卻用這種既抽象卻又具體的觸鍵方式來呈現他音色中獨特的魅力,實在特別。在「兒童天地」中無論是膾炙人口的「黑娃娃步態舞」或是象徵主義氣息濃厚的「粉雪飛舞」,都可聽到布雷利特殊的舞台魅力與細膩的音色控制。

「比緩版更慢」原本就是個人非常喜歡的德布西小品,只是鮮少在音樂會上聽到現場演奏。只因為這首曲子實在太不「德布西」了,整首曲子以慵懶的華爾茲舞曲描繪維也納在世紀末年代所呈現出來的優雅與頹廢,而布雷利抒情到不行的音色更讓我彷彿跌入那世紀交會的百年前,看著曠男怨女們踩著輕盈的步伐、跳起優雅的華爾茲,而布雷利更化身成沙龍裡的鋼琴樂手,一邊彈著琴、一邊望向這紙醉金迷的舞池,一切氣氛儘掌握在他雙手之間...

我想,今晚在場的聽眾們沒有人在這一刻不被布雷利超凡的音色給迷住吧?!彈性速度的拿捏更是精準無比,讓人幾乎忘了這首曲子原本是法國人給予維也納人的捉狹諷刺,諷刺維也納俗不可耐的華爾茲一點都比不上法式香頌的優雅浪漫。然而布雷利無可挑剔的詮釋卻讓德布西這惡意的玩笑霎時也變得仁慈起來,讓華爾茲與香頌無縫接合融為一體,反而成為德布西最浪漫的小品。



步步精算的西班牙三部曲

在上半場的尾聲,布雷利將聽眾從維也納、義大利,最後帶到了西班牙。一連三首曲子一首比一首還要規模龐大,從一開始的「格拉那達黃昏」到「威諾之門」,再到最後的「貝蒂卡幻想曲」,布雷利把這三首曲子塑造成另類的「西班牙三部曲」。從「格拉那達黃昏」開始,就以比一般詮釋還稍慢的速度預示了即將在後兩首樂曲開展的西班牙嘉年華會。個人原本對布雷利這樣的詮釋不太習慣,然而在一連聽了這三首樂曲一氣呵成的演奏之後,才驚覺原來布雷利對於速度的選擇的確有其考量之處。就因為有了前面的醞釀與鋪陳,才讓最後的「貝蒂卡幻想曲」以百花齊放、萬紫千紅之姿躍上舞台,神采飛揚!

西班牙曲目向來是許多鋼琴演奏家的夢靨,除了極難掌握的外在技巧,另外對於各種西班牙舞曲的節奏、各地方西班牙民謠的呼吸句法,甚至連作曲家最愛模仿的吉他音色等,都考驗著鋼琴家的內涵縱深。從「格拉那達黃昏」到「威諾之門」,布雷利引領我們聽到了法國人筆下的西班牙,用一種微醺、朦朧的音色進入這歐陸世界最引人入勝的夢幻國度。

正當我們陶醉於迷幻音色之時,法雅的「貝蒂卡」卻當頭棒喝打破了這海市蜃樓,告訴你什麼才是真正的西班牙!布雷利的「貝蒂卡」將我們從奇幻拉回現實,西班牙不再只有挑逗的哈巴奈拉與熱情的佛朗明哥。真正的西班牙還有那中世紀被異邦統治的苦楚與多元文化交雜而成的衝突。布雷利精湛的技巧在這首指法艱難的樂曲中展露無遺,尤其在滑音與模仿吉他音色的顫音和弦中,還能將深沈歌的吟唱旋律從層層聲部中清楚浮現,抓住脈絡,實在令人激賞。難怪當年魯賓斯坦曾說過:「若你能彈好貝蒂卡,那麼你就懂什麼是西班牙!」



德布西2.0??

下半場的焦點當然是「藍色狂想曲」,然而在壓軸曲目之前,布雷利所帶來的開胃小點卻同樣令人驚豔。德布西的前奏曲與赫桑的「浮光掠影」交替演奏,這樣的曲目編排可謂罕見。然而卻也直接對照了當代作曲家對於類似主題所呈現的不同創作思維。事實上,在廿世紀末期的現代音樂幾乎已打破了各種派別間的藩籬,作曲家以自身擅用的創作手法展現個人主義的特色。因此在赫桑的「浮光掠影」中,我們可聽到極簡主義與象徵主義交織而成的獨特風格,當然這也是赫桑向德布西致敬的方式之一。但在布雷利精心詮釋下,似乎像是要把德布西的音樂風格帶向未來,成為另類的「德布西2.0版」!

當然原本的德布西前奏曲一樣精采可期,尤其「安納卡普里山丘」以及「西風之所見」,布雷利又一次使用那奇特的觸鍵技巧讓鋼琴音色產生絕美的變化。在前奏曲中,布雷利的詮釋略顯內斂,不作過分誇張的音量變化,而且樂句張力也維持在一定的幅度。對於這陣子聽了一卡車德布西的我來說,這樣內斂的詮釋乍聽之下略顯平淡,但聽久了竟然可從平淡中咀嚼出布雷利細膩穩定的情感源源不絕地自四面八方襲來,滲入你的每一吋肌膚、挑動你每一根聽覺神經,似乎德布西已如空氣般,順著你的呼吸引導至體內,更成為你靈魂的一部分。我必須承認這樣的聽覺體驗在我聆聽無數場音樂會的現場感受中絕無僅有,但我知道在場聽眾絕不只有我一人有這樣的感受,因為磁場、氣場是會傳遞並且擴大的。今晚,我們聽到了深入靈魂的德布西,順暢、輕盈、毫不矯情。



甕底好酒-藍色狂想曲

原本以為在「古怪的拉威奴將軍」之後,布雷利會起身接受鼓掌後,再繼續演奏今晚壓軸曲目,然而沒想到他竟然頭也不抬、氣也不喘地,緊跟著彈起「藍色狂想曲」開頭最著名的單簧管顫音,好像這兩首樂曲是彼此連接一般。但有趣的是,這樣的銜接竟然也毫不突兀,反而有種幽默的風趣,好比機器人將軍下場時栽了個跟斗,隨之上台的小丑旋即又把將軍扛下台去。我想對於布雷利的「藍色狂想曲」我說再多,都是溢美之詞了。只能說現場演出的表現不只跟唱片錄音版本一樣的精采,甚至在許多小細節上表現的更加完美精緻。同樣是內斂簡單的音色,但是用在蓋希文的曲子上卻呈現出與德布西完全不同的風貌。少了油膩、多了純真,而彈性速度與音量的搭配,更讓整首曲子的爵士風格帶有剛柔並濟的不同風貌。在他的「藍色狂想曲」中,我聽到了爵士、也聽到了古典;我聽到了美國、更聽到了法國。你說這首曲子本來就該如此不是嗎?但我要告訴你,只有布雷利最透徹!



尾聲


音樂會後的簽名會,音樂家換上輕便的牛仔褲替樂迷簽名,展現具有親和力的一面。端詳他俊俏的外表,我思索著:「這樣的鋼琴家,怎麼會不紅?」但或許就是這樣淡定、含蓄的個性使然,才讓我們在今晚能聽到這樣特別、獨到的聲音。會後,我誠摯的對他說,希望來年能再一次在台灣聽到他拿手的舒伯特以及貝多芬,還有我個人超愛的「一個美國人在巴黎」,沒想到天真如他竟然誠實的跟我說:舒伯特與貝多芬應該不是問題,但「一個美國人在巴黎」這首曲子實在是太困難了,他從沒在公開場合演出過,但會為了我這句話好好回去再苦練一下,來年一定會帶來台灣演出!

布雷利,你真是太帥了!台中人不會忘記你今晚帶給我們的美好饗宴。同樣的,2012年的德布西音樂節也將會是我此生最難忘的音樂慶典。我永遠不會忘記我在這一年聽了這麼多德布西,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與世界上這麼多知名的鋼琴演奏家共處一廳,享受他們帶給我們的喜悅與感動。謝謝德布西!謝謝所有為這音樂節盡心盡力的朋友們!更要謝謝每一位參與的樂迷們,懂得音樂之美的你們,永遠是最幸福的人!希望來年,我們能再一次聽到這些音樂家們更上一層樓的演出,也希望台灣的音樂種子能開枝散葉,永遠傳承!!